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什麼是人民幣國際化

什麼是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併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的功能,即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含義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
  第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第三,世界多數國家接受人民幣作為本國的儲備貨幣。這是衡量貨幣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其中最主要的是後兩點。
  換句話說,定義國際化貨幣至少要具備三項基本職能,即結算職能、投資職能和儲備職能。其中,結算職能只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性[1]

(一)中國經濟崛起奠定人民幣國際化的根基
  一國貨幣能否成為世界貨幣,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該國的綜合經濟實力。著名國際經濟學羅伯特·蒙代爾說,關鍵貨幣是由最強大的經濟體提供的,這是具有歷史傳統的事實。那麼,當前中國綜合經濟實力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今後一段時期預計中國綜合經濟實力又會怎樣?這是觀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總的基礎。對當前中國綜合經濟實力可以用這樣幾個數字進行簡單勾勒;第一,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為9.5%,是同時期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的近3倍。第二,到 2006年底,我國的GDP突破20萬億人民幣,按美元兌換人民幣1:7.8折算,約合2.6萬億美元,低於美圈和日本,略低於德國的2.9萬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四。第三,中國的外匯儲備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達1.33萬億美元,高居世界榜首。以上是以我國官方公佈的匯率折算出的美元GDP,西方國家一些學者認為這種演算法低估了中國的GDP,如世界銀行就經常以美元兌換人民幣1:2.2的所謂購買力平價來折算中國的GDP。如果那樣算的話,中國的美元 GDP就要大大增加,由此“算出”的中國綜合經濟實力就會大大提升。
  此外,從國際上對中國的諸多稱謂及概括可以體會出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綜合實力與影響力。如: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引擎之一(另一個是美國);中國是當今的“世界工廠”;中國是世界“金磚四國”之一(另三國分別是印度、俄羅斯和巴西);21世紀世界經濟中心將轉移到亞洲,而中國將是這個中心的中心;中國質優價廉的工業產品降低了全世界的通貨膨脹率;中國對世界資源和能源的需求使得世界資源和能源市場出現全面緊張等等。總之一句話,中國正在快速崛起,並已躋身於世界經濟大國之列。
  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測,有人指出,中國經濟規模到2017年將趕上並超過日本,到2032年將趕上並超過美國。理由是:如果日本和美國按近10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增長計算,中國也按近10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增長(即使保守一點,降低3個百分點,以6.5%的速度增長)計算,另加上人民幣每年以4%左右的平均速度升值,那麼,以上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測將可能變為現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改革開放政策,其綜合經濟實力發生了顯著變化,那麼,代表其總體經濟價值的貨幣,必將遲早成為世界貨幣,併在世界貨幣格局中占據它應有的位置,這可以說是主要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告訴人們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中國經濟國際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依據
  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中國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發展速度要快於國內經濟增長速度。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邁上20萬億元的新臺階,扣除價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而 2006年進出口額1.76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2007年6月底已達1.33萬億美元,居世界首位。引進外資連續多年居世界前列,2005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603億美元;截至2005年底,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6000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
  中國經濟以超常速度和超大規模融入國際社會,這是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也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2001年中國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國人非常擔心國際商品和資本對國內經濟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衝擊,但只有短短幾年時間,準確說只不過五年時間,中國融入國際經濟的步伐是那樣迅速,那樣出人意料,現在已初步顯示出;不是我們害怕西方發達國家的競爭力,而恰恰相反,是有些西方發達國家害怕中國的競爭力。
  據統計,中國的出口連續5年高速增長,年平均增幅超過20%,按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40%。中國已的的確確成為一個高度的出口依賴國,或者說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人民幣作為這個巨大的外向型經濟體的交易媒介,已受到來自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前所未有的追捧。如果說一國國內經濟規模不足以證明其貨幣國際化的必然性,那麼,一國國際經濟的規模和卷入程度將充分證明其貨幣國際化具有直接的客觀基礎。
  (三)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和發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經濟國際化發展需要中國金融國際化步伐全面加快,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金融業飛速發展,一批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的金融法律法規相繼問世或修訂,初步形成套較為完備的金融法規支撐體系;金融機構呈多元化發展格局,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外資銀行競爭並存;金融規則不斷和國際接軌,一批國內金融機構走向國際舞臺,一批國際金融機構進入國內市場;金融市場穩步完善,中央銀行調控體系健全有力。良好的金融市場和完整的金融體系,不僅能提高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有利於人民幣發揮國際貨幣職能。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政府顧全大局,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中國所表現出的大國風範和人民幣所發揮的亞洲“支點貨幣”的作用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人民幣奠定了穩定、可靠的信用基礎。在隨後的近10年中,中央巨集觀金融政策鬆緊有度,人民幣幣值穩定。穩定的幣值不僅會保證人民幣購買力不受侵蝕,有助於增強國外居民長期持有和儲藏人民幣的動機與人民幣的信用,而且為國內企業擴大出口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與此同時,巨額外匯儲備使得我國具有充足的國際清償能力,進聽從另一角度進一步強化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2005年7月21日,我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這為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1]

當前,全球都在關註人民幣升值問題,並引起了廣泛而激烈的爭論,為此我國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兩方發達國家經常以製裁相威脅,對中國匯率改革指手畫腳,並作出諸多無端指責。面對這種形勢,我們亟需以超前眼光和全新視角從總體上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不僅僅糾纏於一個匯率問題,授人以柄,甚至迷失了方向。
  目前,中國國際經濟與金融格局現狀如下:第一,中國國際經濟地位舉足輕重,令世界矚目,與此大背景相反襯的是,人民幣在主要世界貨幣家族中無足輕重。第二,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全面開放,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開放,國際資本大舉進入國內,中國國內的金融風險全面升高,比如,國內流動性過剩投機活動蔓延等等。第三,隨著全球經濟競爭加劇,國際金融領域的較量雲譎波詭,有人稱它是看不見的貨幣戰爭,面對這種“戰爭”,我們亳無經驗,並且一開始在某種程度上就處於不利地位。
  從以上基本現狀可以看到,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國國際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嚴重不對稱,即國際經濟發展超前,國際金融發展滯後的問題,這一局面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將嚴重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並從根本上制約中國長遠的國際經濟影響力。
  其次,發展國際金融,核心目標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如果成為主要世界貨幣,將極大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搶占世界經濟的“制高點”並從中得到系列額外好處,如獲得鑄幣稅收益、疏緩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強化國際經濟發言權等。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許多具體工作要做,比如國內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完善問題,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體系的接軌問題等等。沒有這些基礎性工作的鋪墊,人民幣國際化將無從談起。
  再次,人民幣國際化將對中國未來經濟形態和世界經濟競爭格局產生積極影響。目前,依靠中低檔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進而從國際市場賺錢,這是中國主要的國際經濟形式。事實上,這種狀況難以持久。我們還必須學會用“錢”生錢,即通過輸出人民幣,從國際金融活動中賺錢。另外,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美元、歐元、人民幣成世界貨幣的鼎足之勢,那麼,世界經濟競爭的多元化格局將不言而喻。

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2]

(1)鑄幣稅收入。當一國貨幣國際化之後,其國際意義在於國際貨幣發行國實際上具有了一種獲得國際資源的手段,一種變相負債的權利,同時,也對國際資源的配置有了相當的影響力。人民幣國際化後,將會使我國每年獲取相當一部分鑄幣稅收益。如果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在長期能保持穩定,並且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那麼2015年人民幣的區域化帶來的鑄幣稅收入可能達到152.8億美元,年約為 224.6億美元,2020年約為300.2億美元,我國將因人民幣的國際化獲得的年均鑄幣稅收入至少可穩定在25億美元左右。
  (2)降低匯率風險,擴大貿易和投資。人民幣國際化可降低貿易的匯率風險,成員國之間貿易量增長以及國民收入增加;人民幣國際化可降低或取消各國貨幣兌換交易成本,貿易與資本流動就會增加;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特別是在東亞地區作為東亞地區的支點貨幣,將會在貿易對價上起到關鍵性作用;當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後,相當部分貿易結算可以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或者部分用人民幣結算,會大大降低結算風險,擴大國際貿易交易。
  (3)節約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後,由於貿易結算都使用本國貨幣,不需要過多的外匯儲備,而且,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是本國制定,更減少了需要應對貿易赤字、貨幣投機所需要的外匯儲備。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迅猛,這種高國際儲備對穩定人民幣匯率,體現我國對外清償能力有很重要作用,但相應儲備成本也很高。人民幣國際化後,我國的清償能力可以用人民幣去實現,外匯儲備將會大幅減少。目前的高外匯儲備一方面對基礎貨幣投放構成壓力,另一方面,大量美元外匯儲備用於購買美國政府公債,為美國經濟做貢獻,相反減少我國商業銀行和企業對外匯資源的持有和支配。
  (4)優化外債規模和結構。當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後,大大增強我國的償債能力和降低外債成本,優化外債結構。目前,我國的外債計價貨幣大都是美元和日元。由於美元和日元的劇烈波動使我國的外債負擔不斷加重,或者被動性加強,也不利於外債管理,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會提高我們的償債能力。通過人民幣的穩定來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通過人民幣與美元、日元、歐元三者之間的交易轉化化解外債風險
  (5)財富增長效應。人民幣國際化帶動我國經濟增長,從而增加居民收人水平;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需要建立穩定匯率的“資產池”。資產池主要是政府發行的大量債券和金融產品,以供應廣大投資者和持有人民幣的外國居民和政府操作。為了實現資產組合,居民將會產生持有更多政府債券的偏好。人民幣國際化後,資本項目必然會自由兌換,利率實現自由化,我國股票市場長期以來資金短缺現狀將會改善;人民幣國際化後,使我國居民持有的現金含金量和支付能力提升,在出境旅游、對外支付等交易中,減少許多匯兌環節,直接被各國普遍接受,可降低文件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本[2]

(1)人民幣匯率風險。一國貨幣國際化後,其國內金融市場必定是自由開放的,由於貨幣壁壘的消失,游資流出與流入暢通無阻,這會對本國貨幣供給造成影響,貨幣供給的衝擊又會對匯率乃至整個國內經濟造成影響,投機衝擊成本也就在所難免。以人民幣結算、儲備與標價的資產損失可能性加大,其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企業的經濟風險擴大。但這種風險又是外匯市場上固有的風險。任何進入外匯市場自由交易的貨幣都有這些風險存在。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這種風險,相對於在管制條件下不可自由兌換時風險大大加強。這種風險在交易過程中會以各種規避風險的方法以市場手段和各種金融工具去化解,這需要在人民幣國際化後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相互配套,否則,人民幣實現了國際化,而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不相適應,那麼金融風險自然會擴大。
  (2)利率自由化成本。利率自由化後,國內大多數企業喪失了長期以來國家實行的低利率政策的收益,在浮動利率情況下,一旦利率上升,國內企業和經營者成本上升,最終影響國民經濟整體利益和增長。利率自由浮動在資本項目開放條件下,國際資本移動規模、速度擴大和提高,從而擴大交易成本,增加風險因素
  (3)調控成本加大。人民幣國際化後,中央銀行在調控經濟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到國內巨集觀經濟狀況,另一方面要考慮世界經濟變化的因素。從政策變動對國內、國際經濟兩方面影響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有個內外政策目標的平衡與協調,在必要時為了國際經濟目標而可能喪失國內經濟某些方面的利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必須放在全球角度考慮。加大了調控難度,中央銀行與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在信息、處理、貨幣合作、目標政策協調方面更加密切,擴大了中央銀行調控國民經濟的成本。
  (4)信心成本。信心成本主要表現為貨幣國際化過程中增強持有信心的“升值成本”和維持持有信心的“承諾成本”。一國在貨幣國際化過程中一般地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貨幣對外升值。對於貨幣發行國來說,持續地、大幅度地處於升值狀態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首先是使對外貿易收支潛伏著失衡的可能,同時,貨幣國際化過程中和取得國際貨幣地位後要維持國外貨幣待有者對本國貨幣的信心,貨幣發行國必然要根據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調整政策使其服從於可兌換性的要求。國際貨幣發行國維持該貨幣國際信心的承諾成本亦可看成是其承擔國際責任約束自我行為而帶來的成本。
  (5)政策偏離成本。貨幣國際化使得國內和國外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溢出效應使得一國國內的貨幣政策沒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於國內經濟變數,貨幣政策達不到預定的最終目標;而國外的回饋效應又使得國外政策會波及到國內。兩種效應同時起作用致使貨幣政策偏離預期目標甚至失效。
  總之,人民幣國際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人民幣國際化必須以其帶來較小的經濟成本為前提,不斷地進行成本與收益比較,積極創造國際化有利條件,選擇恰當時機和制度安排,逐步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綜合分析成本和收益,可以看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要大於成本。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強勁增長和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迅速提高的大勢所趨。

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條件[2]

根據IMF對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國際化的歷史經驗認為,某一貨幣的國際化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開放程度:二是充足的國際清償手段;三是巨集觀經濟相對穩定和有效調控;四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市場經濟機制的充分發揮;五是合理的匯率和匯率體制。
  1、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條件
  從當前的我國實際經濟狀況來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備一些有利條件。
  (1)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經濟基礎和綜合國力的強弱是關係到一國貨幣能否順利流通、幣值是否穩定以及在國際貨幣結構中的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多年來,我國GDP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長態勢,即便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近幾年全球經濟體衰落的背景下,仍能維持8%左右的年增長速度。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位靠前,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094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國家外匯儲備大幅猛增,2006年年末國家外匯儲備1066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國際儲備為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動態平衡,維持外匯市場和匯率的相對穩定打下了基礎。我國商品進出口額大幅度增長並持續保持順差。2006年進出口總額17607 億美元,進出口順差達1775億美元。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具有了十分堅實的經濟基礎,並且這個基礎還將不斷得到增強,它必將有力地推動人民幣成為世界主導貨幣之一。同時,近年來我國政局穩定,國防力量增強,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在國際上的地位和政治影響力不斷提升,這些非經濟因素也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2)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具有良好的國際信用以及充足的國際清償能力。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一直穩中有升,對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增強人們對人民幣的信心,逐步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保障。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政府堅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防止了危機的進一步加深,為人民幣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礎。
  (3)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從體制上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保障。
我國金融體制目前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改造:金融企業上市的步伐不斷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也已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銀行不良資產逐步剝離和核銷;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體制不斷改善;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政策正在推進。這些改革措施促使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現代化的銀行制度和一個比較完善和發達的金融體系,使之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創造有利的軟環境
  (4)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7大類43個資本項目交易方法的評估結果,至2004年末,我國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的已有11項,占25.6%,較少限制的有11項,占25.6%,較多限制的有15項,占34.9%,嚴格管制的僅有6項,占13.9%。QFII便利外資進入我國股市,QDII允許我國資本投資海外,2006年12月15日開始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並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等等,表明金融市場國際化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走向十分明確。
  (5)人民幣正從區域化走向國際化。
我國和周邊國家、地區貿易和經濟往來的進一步擴大和加深,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接受人民幣。同時,由於各國對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加深,這些國家對人民幣的儲備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強,因此,人民幣區域化的範圍必將進一步擴大,區域性貨幣的地位也將日益穩固,最終推動人民幣走向世界。2003年人民幣在我國周邊國家(地區)流通總量(餘額)至少有 1510億元。目前我國已與越南、蒙古、北韓、俄羅斯、寮國、尼泊爾等國家簽訂了雙邊結算與合作協議,2004年人民幣在中越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為 81%,中蒙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為90%,中朝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為45%,中俄邊境貿易中的結算量約15%,人民幣成為與這些國家邊貿結算中的主要貨幣。港澳地區人民幣現金流動量的迅速增長,給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帶來了機遇。2004年人民幣現金流出到港澳地區的數量約為3798億元,迴流到內地的約為3724億元,流出入總量約為7522億元,是2001年的7.5倍,年均增長達65.2%;2004年凈流出港澳地區的人民幣現金約74億元,是 2001年的1.9倍。
  2、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障礙因素
  (1)我國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研究表明,一國貨幣要成為世界性貨幣,則該國的經濟總量至少應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8%。而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還不到世界經濟總量的4%。GDP總量無論是與美國、歐元區還是與日本相比都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大約只有美國的九分之一、歐盟的八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
  (2)人民幣國際化會對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帶來一定的制約和負效應。大規模的貨幣需求都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陷於被動局面,我國貨幣政策的效力可能會受到影響;人民幣作為一種國際貨幣,以其為媒介的資金的國際移動會影響我國的利率、匯率和物價水平;人民幣國際化後將承擔國際金融穩定的任務,當國際金融市場受到衝擊時,在必要時應充當區域最後貸款人的角色。
  (3)落後的金融市場制約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在該國貨幣實現了完全可兌換之後。但人民幣目前只是經常項目的可兌換貨幣,資本項目仍實行有限管制。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曾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稱,我國加入WTO後如果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會使我國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70%以上面臨倒閉的危險。另外,人民幣國際化後,其境外流通將不受貨幣發行國法律的約束,可能導致資本大量外逃和我國外匯監管困難,金融監管可能出現局部失控。
  (4)經濟之外的壓力。我國經濟的穩定與高速發展對東亞地區經濟乃至全球經濟與金融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許多國家還是對此保持相當警惕甚至憂慮的態度,人民幣也可能因此而遭遇某種偏見甚至敵視。而且,一旦人民幣越來越強勢,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美元便會受到較大影響,追求單極世界格局的美國不會置之不管的。

人民幣國際化的模式選擇[2]

1、貨幣國際化的兩種模式
  貨幣國際化有兩種模式組合:“強經濟-強制度”組合模式和“弱經濟-強制度”組合模式。
  (1)“強經濟-強制度”組合模式,即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制度相結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一是金本位時期的英鎊模式和佈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及以後的美元模式。即由國際貨幣制度的中心貨幣演變為國際貨幣。首先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了貨幣的中心地位,然後憑藉其大國的政治經濟優勢通過國際協議協定加以確立和強化,併成為關鍵的國際貨幣(世界貨幣或全球貨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除了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外,更重要的是19世紀70年代當時英格蘭銀行建立了能使英鎊幣值穩定的貨幣制定安排,建立了一系列信用制度增強了人們持有英鎊的信心。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發展,除了美國經濟地位二戰後的攀升以外,更主要的是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貨幣制度安排。在強制度的約束下,才使強經濟下的貨幣國際化得以實現;
  二是歐元模式。即在核心國主導下,聯合相關國家通過積極的政策協調和推動,從貿易一體化到貨幣一體化,創造單一貨幣。同時,憑藉創建的強大的經濟體,使之逐步成為事實上的關鍵國際貨幣。歐元的誕生是歐盟區內各國政府合作與政策協調的結果,是貨幣國際化的一種創新。在歐元成功創造的過程中,馬克起到了核心貨幣的作用。通過建立區內的關鍵貨幣和區域合作的方式來推進貨幣的國際化進程,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有重要借鑒意義;
  三是日元模式。即通過貨幣可兌換的若幹階段成為國際貨幣。日元和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正在通過貨幣可兌換的若幹階段使本幣走向國際化。其中日元的國際化在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是在美國的壓力下,從 1980年開始了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日元國際化和金融資本市場的自由化同步迅速發展,歐洲日元市場的放開和東京離岸市場的建立是日元國際化的關鍵步驟;在其經濟鼎盛時期,世界貿易中對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是自然發展的。但是,在日本經濟出現衰退後,日本政府開始出面積極地推動日元國際化的進程,以帶動國內的金融改革,促進日元成為亞洲地區主導貨幣。南韓、新加坡、中國臺灣也是通過放開資本賬戶管制,實現其金融自由化來促進貨幣的國際化。
  (2)“弱經濟-強制度”組合模式。弱經濟並非經濟落後,而是還未達到目前國際貨幣的國家經濟水平。強制度是指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去補償經濟上的不足。一方面,經濟總量繼續提升,保持適度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在經濟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建立有效的貨幣金融制度和高效的巨集觀調控體系,實現貨幣國際化發展目標,發揮制度創新金融開放中的作用,縮短貨幣國際化的進程。通過“弱經濟-強制度”組合,發揮政府在貨幣國際化中的作用,政府應主動的、積極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從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其實質是市場手段與政府手段的相配合。瑞士法郎也可視為國際貨幣,但就瑞士的經濟總量上目前排在我國之後,之所以成為國際貨幣,更重要的在於瑞士法郎的制度安排,除了其幣值的長期穩定,體現了一種“弱經濟-強制度”的最優組合。
  2、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模式選擇
  目前,從經濟總量比較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條件還不太成熟。但如果等達到美國和日本、德國等國發展的水平以後再去考慮人民幣國際化則是不科學的。必鬚根據本國實際發展需要和國際貨幣體系新的歷史背景,以新的思維角度去探討和創新,尋求一種新的貨幣金融制度安排去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目標,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走“追趕型”的人民幣國際化道路。
  與巴西、墨西哥等非國際貨幣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總量最大,而且增量較快;強政府職能特征具有很高的調控能力;具有較高的國際儲備總量;外債結構合理,中長期債務比率占80%以上;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歷程,穩中求進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人民幣必須走自己的國際化道路。
  通過以上的分析,由於我國特殊的國情,人民幣不可能照搬某種貨幣國際化模式。既不能是全盤效仿日元模式,因為人民幣的目標是要成為像美元和歐元一樣的關鍵國際貨幣;也不能完全效仿效歐元模式,因為德國和法國等都因其經濟規模等先天不足,迫不得已的以讓渡本國貨幣主權為代價來創造歐元和接受歐元的。
  人民幣國際化既需要持續的市場化推動,又需要會確保貨幣主權的基礎上加強域內國家(地區)間的貨幣合作。我國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應走“弱經濟――強制度”組合模式。這種模式是在中國經濟逐步起飛過程中的過渡模式,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已經強大而還未十分強大的時期較為適應。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內在規律起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積極發揮作用,共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3、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安排
  (1)進一步推進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資本賬戶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人民幣國際化又可以促進資本賬戶開放。目前,人民幣在周邊國家雖有流通,但國際度很低,依然是非國際貨幣,所以在人民幣賬戶開放進程中,依然受非國際貨幣制度的先天性約束。但是,相對眾多弱勢非國際貨幣國家而言,人民幣的境外流通態勢,又有助於樹立其國際信心,減輕外匯儲備壓力。因此,我國有條件適度加快推進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應遵循“先長期資本流出入,再短期資本的流出入;先證券投資,再銀行信貸;先債權類工具,後股權類工具和金融衍生產品;先發行市場管制,後交易市場;先境外籌資,再非居民境內籌資;先金融機構,再非金融機構和居民個人”的順序,採取自主的、漸進的、有次序的方式穩妥推進資本賬戶開放。
  (2)進一步人民幣匯率制度彈性化改革。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制度彈性化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必將伴隨人民幣匯率制度彈性化過程。在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進程中,應加快匯率制度彈性化改革。一是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範圍。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有所增強,但是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依然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波動幅度不到0.15%,因此,應逐步擴大浮動幅度至5%~10%;二是改強制結售匯製為意願結售匯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三是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四是加快短期貨幣市場建設。
  (3)積極主動倡導和參與區域經濟和貨幣合作,為人民幣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為擴大區域經濟貨幣合作,可以建立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或貨幣合作協議,在區域經濟或貨幣合作組織中加強雙邊或多邊經濟和貨幣合作,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影響,提高人民幣的地位。
  (4)逐步實現兩岸四地貨幣一體化,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目前我國兩岸四地多幣種並存的現象,無論是從國家主權來講,還是從貨幣流通規律來說,都將只是歷史的暫時現象。最終,必定要實現兩岸四地貨幣一體化,在大中華經濟區正式進入人民幣國際化階段。在官方層次上積极參加亞洲經濟貨幣和金融合作金融監管部門,也應相應地為人民幣結算範圍的擴大和規模的增長做好準備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童年成.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中國流通經濟,2007(12)
  2. 2.0 2.1 2.2 2.3 何慧剛.人民幣國際化的摸式選擇和路徑安排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7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民幣國際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86.137.73.* 在 2015年4月16日 07:30 發表
說句老毛不好就被撤職查辦貨幣怎麼國際化?扯淡!
回複評論
JasonRich (討論 | 貢獻) 在 2015年9月17日 20:37 發表
有點信心啊哥們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沒有留言: